一是建立整體的技術創新系統。創新系統填補了知識與其內在技術可能性之間的差距,并使這些技術可能性符合市場需求。低碳經濟轉型要求現存社會經濟制度的創新,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迎合該需求的整體技術創新系統。一個技術創新系統必須包括所有影響其發展、擴散和應用的因素,主要分成三個方面:供應方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需求方的市場吸收能力;制度框架(包括宏觀環境穩定性、金融市場成熟性、風險資本可得性等)。與此相應,促進向低碳經濟轉變的創新也需要這幾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中,供應方面,技術發展和創新提升了向低碳經濟轉變的潛能,例如,實行技術升級,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技術,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以提供必需的低碳排放或無碳排放的能源服務。需求方面,擴大市場對新技術的需求,提高新技術研發的動機和投資。制度框架方面,建立整體的低碳創新政策體制,提高政策工具組合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關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長遠發展;設計向低碳經濟轉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制度手段將低碳經濟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效益內部化;采用學習機制,提高制度的適應性。
二是適應短期的條件約束: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碳收集和儲存技術(Carbon Captureand Sequestration,簡稱CCS)可以在現有技術—制度框架約束下運作,也有利于促使當前主導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利益與低碳經濟的目標相一致,通過捕捉、儲存和管理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來緩解氣候變化危機。一般而言,碳捕獲主要是從火力發電廠等較為集中的碳源捕捉二氧化碳,碳儲存可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者變成碳酸礦物。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保留了現有大部分能源基礎設施,如電網、生產和傳輸設備以及終端技術,其在碳鎖定的情況下是基本可行的。“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以煤為主,電力供應主要來源于煤炭發電,短期內從化石燃料轉變為替代能源是不現實的。CCS技術兼顧了現實條件和各方需求,有利于形成廣泛利益聯盟,對于碳鎖定條件下的低碳技術創新有推動作用。
三是實現長期的路徑突破:戰略利基管理。戰略利基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是通過試驗為新技術創建和管理受保護的空間(利基)的過程,在這個空間中新技術得以運用和發展。
戰略利基管理之所以在碳鎖定狀態下仍然可行,是由于利基市場的利潤不能滿足主流市場大企業及其股東的要求,因此被認為對現有“技術—制度復合體”的利益不構成威脅,并可用于實現政府的某些社會管理需要,還可用于應對各方要求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行動的政治壓力。這種策略的運用可為低碳技術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至少使其部分地與主流市場的競爭隔離開來。低碳技術受益于學習效應,從而為成本縮減、績效改進與低碳技術價值的展示創造了機會,長此以往,低碳技術的競爭優勢將日益凸顯。我國可通過戰略利基管理促進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
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運用系統的思維謀求技術及其相關制度的創新,才能最終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理論上看,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與戰略利基管理這兩種對策似乎可以在碳鎖定條件下,有效促進我國向低碳經濟的轉變;從實踐中看,一些國家也已取得了部分成效。其中,碳收集和儲存技術可以在現有技術—制度框架約束下運作,也有利于促使當前主導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利益與低碳經濟的目標相一致。值得說明的是,某種技術是否理想不是由其運用的難易程度決定的,而且低碳經濟的實現也絕不是單依靠某種技術或方法就可以的,它需要整體創新系統的支撐,采用一整套混合的、連續的技術和制度工具,并依靠知識和信息反饋回路不斷學習和改進。
“碳關稅”對進出口企業的影響
美國碳關稅不僅影響我國對外貿易,而且還將拖累整體經濟的發展。
碳關稅目前世界上并沒有征收范例,但是歐洲的瑞典、丹麥、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和魁北克在本國范圍內征收碳稅。
現行征收碳稅國家的計稅標準通常在噸碳10美元至70美元之間。取中間值30美元/噸碳和60美元/噸碳二個等級的碳關稅稅率,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可以初步分析美國碳關稅對我國宏觀經濟面所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
如果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導致我國進口總額下降0.517%,出口總額下降0.715%,顯然影響出口的程度更大些。如果碳關稅率提高一倍,即60美元/噸碳,自然對我國進出口總額的負面影響會相應增加,將分別下降0.869%和1.244%。
在這兩種情況下,出口的下滑將進一步拖累我國的GDP分別下降0.021%和0.037%。
從我國對美貿易的總體情況來看,美國“碳關稅”的征收,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均將產生負面影響,比較而言,對美出口的影響要略大于進口的影響。
出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會使得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當關稅上升為60美元/噸碳時,下降幅度增加為2.6%以上;
進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會使得我國對美國進口下降1.57%,當關稅上升為60美元/噸碳時,下降幅度增加為2.59%。
雖然美國碳關稅稅率的高低與對我國對外貿易及GDP的下降呈現出直接的正相關影響,也就是說隨著美國“碳關稅”稅率的上升對我國的影響逐漸加大,但是這種影響并不成正比,開始的30美元碳關稅的影響要比后增的30美元碳關稅(即60美元稅率)的影響要大,因此美國碳關稅對中國的初期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低碳認證”內容
所謂低碳產品認證,是以產品為鏈條,吸引整個社會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向產品授予低碳標志,從而向社會推進一個以顧客為導向的低碳產品采購和消費模式。以公眾的消費選擇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技術,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最終達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效果。正是由于低碳產品認證的這種作用,國外低碳產品認證項目在近兩三年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目前,已經有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低碳產品認證。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應對“低碳經濟”的策略
盡快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出發,結合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等,加快制定低碳經濟“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建立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思路與實施方案,并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我國“十二五”規劃,全面推行和實施。
建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科技支撐。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得轉化和應用;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如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儲存技術、超低二氧化碳煉鋼技術等;加快核能、水電等低碳特征能源開發利用,協調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污染減排,持續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功能;以現有的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