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涂料采購網】乙烯是最簡單的不飽和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存在于植物的某些組織中,自然狀態下是一種氣體。乙烯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環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藥等,也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劑,是一種已證實的植物激素。
乙烯是一種危險化學氣體,運輸需要用到壓縮機和深冷設備,一般是生產出來即直接為下游產品。乙烯可以采用管道運輸,但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資金較大,造成乙烯的整體物流和貿易量都不大,但由于其重要的中間體作用,上下游產品都是重要的大宗化工品。
乙烯的原料有乙烷、丙烷和石腦油,下游產品多種多樣。全球乙烯生產所用原料70%為原油,25%為天然氣,5%為煤炭。在美國、中東和北非地區,乙烷和丙烷是相對普遍的乙烯生產原料,生產工藝采用蒸汽裂解法。選擇烷烴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靠近石油產地,乙烷和丙烷能夠通過運輸管道短距離地運送至石化工廠,運輸成本較為經濟。而在亞洲地區,石腦油是最常見的乙烯原料,運輸通常采用油罐車,輸油管道并未普及,主要的生產工藝為石腦油裂解法。通過不同的原料和生產工藝,乙烯的產出率并不相同,其中乙烷和丙烷的乙烯產出率最高,還附帶丙烯。石腦油、汽油等其他原料的乙烯產出率較低,但附加產品較為豐富。
乙烯最大的用途是生產聚乙烯,其次是環氧乙烷、乙二醇、聚氯乙烯、苯乙烯等產品,在工業制成品方面,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以及合成塑料均需要用到乙烯。
全球乙烯的供需情況
全球的乙烯產能主要集中在經濟水平發達的國家或原油產量高的地區,全球乙烯產能從2000年至今每年不斷增加,年均增長率為3.78%。從區域分布來看,全球的乙烯產能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和北美地區,兩地總共占了全球乙烯45%的產量,中東和非洲地區位列其次,西歐地區也是重要的乙烯產地。亞洲地區的產能在2005年之后增速較快。從國家分布來看,2013年美國占據全球乙烯產能的27%,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緊隨其后,產能比例分別為18%和14%,之后的國家有日本、德國、韓國、加拿大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乙烯產能較為分散。在中東和非洲地區,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乙烯生產國,沙特阿拉伯基礎工業公司旗下的Petrokemya是該地區最大的乙烯生產商,年產量達到290萬噸,其他生產乙烯的子公司還包括Yanpet、Kayan和Yansab。這四家公司合計貢獻了該地區26%的乙烯生產份額,在沙特地區的行業集中度遠高于全球的乙烯行業集中度。這種高度分割的市場主要源于乙烯高昂的運輸成本,量小價高的特點導致長距離運輸乙烯非常不經濟,因此生產廠商更傾向于在靠近終端消費市場的地方建立工廠,從而產生了市場被分割的局面。
其他比較重要的乙烯生產商還包括美國的伊奎斯塔(Equistar)、巴西的Braskem、美國的雪佛龍·菲利普斯(Chevron Phillips)和美國的陶氏化學(Dow)。
從未來乙烯產能投放和需求增長情況來看,全球乙烯供需格局維持偏緊的可能性較大。2015—2017年全球各地乙烯產能面臨老裝置淘汰、新產能投產不足、煤化工項目盈利減少而造成的產能增加積極性減弱。預計未來三年亞洲地區將淘汰350萬噸產能,歐洲地區淘汰250萬噸,未來美國的頁巖氣新增產能預計有600萬噸,但建設進度仍不確定。中國規劃和建設中的煤制烯烴產能達到1000萬噸,而油價低位后煤制烯烴利潤減少,投產積極性或減弱,實際投產的量將大打折扣。中東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日益稀缺,氣頭的烯烴產能已停滯。未來全球乙烯需求保持3%—5%的增長速度,乙烯的供需將維持偏緊格局。
我國乙烯的供需情況
我國的乙烯產能在近10年也有了迅猛發展,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據統計,我國的乙烯產能從2000年的不到500萬噸增加至2014年的1800萬噸,隨著2014—2015年煤制烯烴項目的相繼投產,我國的乙烯產能將突破2000萬噸。2000年以來,我國乙烯的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速達到10%,由于下游需求的高速發展,乙烯進口量逐年增加,對外依存度呈上升趨勢,最近5年進口依存度在9%上下。
我國石腦油裂解裝置主要分布在16個省市,其中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地區的乙烯產業占到70%,從省份來看乙烯產能主要分布在廣東、上海、江蘇、新疆、天津、遼寧、浙江等地。2011—2014年國內的煤制烯烴項目也迅速發展,截至2014年已經投產了12套共計600萬噸的MTO/MTP項目,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油制烯烴煉能的不足,不過煤制烯烴項目不能長期穩定運行,整體開工不太穩定。
乙烯的下游產品眾多,我國乙烯的下游產品主要為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和苯乙烯等。聚乙烯、乙二醇和苯乙烯所占比例最大,從我國的聚乙烯、乙二醇和苯乙烯的供需結構上可以看出我國乙烯的供需概況。
2000年以來,我國聚乙烯的供給和需求增速都較快,聚乙烯產量從2003年的不到500萬噸增加至2014年的1017萬噸,其中2009年增加產能較多,近5年表觀消費量維持逐步上漲的態勢,年均平均增長率在5.87%。進口量也逐年增加,2014年進口量達910萬噸,聚乙烯的進口依存度超過40%。據卓創資訊的統計,受國內煤制烯烴產能擴張的影響,2014年國內PE表觀消費量在2200萬噸,較2013年增長12.5%。
另外一種乙烯的重要下游產品乙二醇的國內供需概況更令人擔憂,2013年國內乙二醇產能、產量分別為500萬噸和368萬噸,而表觀消費量達1192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70%。
從這兩種乙烯的重要下游產品來看,我國乙烯的當量需求較大,而乙烯供給的缺乏導致下游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
未來乙烯的價格走勢
由于乙烯為原油的下游產品,乙烯價格很大程度上受原油走勢的影響,不過也有自身的一些特點。乙烯價格比較重要的區域有東北亞、東南亞和美洲、歐洲,從走勢來看這四地的價格走勢大體一致,但在節奏上依然有一定的差異。去年原油的暴跌造成各地乙烯價格下滑達50%左右,不過相比原油下跌幅度較小,而區域上的差異體現在美國乙烯下跌幅度相比亞洲地區更大且反彈力度較弱幅度較小,這主要受美國頁巖氣的原料成本大幅下滑影響。而亞洲主要裝置仍采用石腦油,并且受裝置停車影響供需偏緊,致使價格迅速從900美元/噸反彈至1300美元/噸,幾乎收復了之前的失地。由于亞洲和中東地區乙烯裝置檢修,造成供需偏緊價格上升利潤大幅抬升,這也是國內聚乙烯等產品價格強勢的原因之一。
國內乙烯進口依存度正在逐年抬升,且乙烯的主要下游產品聚乙烯、乙二醇的進口依存度比原料乙烯的進口依存度高很多,說明國內乙烯供給不足而下游需求仍不錯。在全球乙烯供需格局偏緊的大格局下,國內或維持偏強走勢。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6年國內將會投產少量石化乙烯產能和大量煤制烯烴和煤制乙二醇項目,這有望改變國內乙烯需求較多依賴進口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