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調查初稿顯示,龍佰集團及其子公司面臨39.7%的稅率,中核鈦白14.4%,合作名單公司加征35%關稅,其他公司加征39.7%關稅。這個結果遠超市場預期,此前市場預期約為10%~20%。


受反傾銷影響,6月14日早盤,龍佰集團迅速跌停,至午間收盤跌幅近9%。對于股價異動,龍佰集團證券部表示,可能受到了近期歐洲關稅調整的影響。中核鈦白也發聲,作為國內頭部鈦白粉生產商,以自身名義應訴歐盟反傾銷,目前尚未獲悉終裁結果。
業內人士分析,國內鈦白粉企業憑借產品質量和批次穩定性,在國外市場已經占據一席之地,海外啟動反傾銷調查旨在約束中國的鈦白粉出口。歐洲鈦白粉行業組織曾提及,由于中國傾銷鈦白粉的壓力,歐盟數家工廠不得不停止鈦白粉生產,中國鈦白粉出口商的傾銷幅度為45%-65%。
過去五年,中國鈦白粉出口量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3%,去年出口量達到164萬噸,再創新高,其中歐洲占比21%,是僅次于亞洲的第二大區域市場,出口前三名國家為印度、巴西、土耳其。而受制于環保和成本影響,歐洲本土鈦白粉企業競爭力下降,從而進口鈦白粉量增多。近幾年科慕、泛能拓等國際巨頭部分產能退出,中國鈦白產能份額隨之擴大。
據最新統計,2023年中國鈦白粉的出口價格穩定在2200美元/噸,而海上運輸費用大約為每噸100美元,綜合計算到岸價(CIF)約為2300美元/噸。考慮到高達39.7%的關稅,實際成本將達到約3200美元/噸,這一價格已與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水平相當接近,尤其是與歐洲市場的價格差距縮小到僅約1000美元/噸。因此,一旦額外關稅實施,中國向歐洲輸送鈦白粉的價格優勢將蕩然無存。也就意味著,鈦白粉企業的出海謀利之路基本被畫上休止符。
歐盟、美國、韓國、印度、巴西等多國對華化工品提起反傾銷
而據涂料采購網了解,近幾年來,我國的環氧樹脂、顏料、苯乙烯、季戊四醇、乙腈、環氧氯丙烷等多種化工品被歐美韓等海外國家反傾銷,萬華化學、龍佰集團也被針對性的要求“加稅”。這些動作的背后,給我國化工品出口蒙上了一層陰影。
印度: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二氧化鈦發起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丙草胺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為任何形式的丙草胺及其中間體–2,6-二乙基-n-(2-丙氧基乙基)苯胺。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和日本的不溶性硫磺發起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大陸、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泰國以及美國的聚氯乙烯懸浮樹脂啟動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大陸、俄羅斯以及臺灣地區的乙腈啟動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叔丁醇鉀和叔丁醇鈉啟動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歐盟和瑞士的維生素 A 棕櫚酸酯啟動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偶氮顏料發起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和韓國的無論是否進一步加工成聚合物的氯化聚氯乙烯作出第一次反傾銷日落復審肯定性終裁,建議繼續對上述國家的涉案產品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大陸、沙特阿拉伯及臺灣地區的季戊四醇作出反傾銷終裁建議,決定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涉案產品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大陸、韓國、馬來西亞、挪威、泰國以及臺灣地區的聚氯乙烯糊樹脂作出的反傾銷初裁建議,決定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涉案產品征收為期6個月的臨時反傾銷稅,中國大陸為115—600美元/噸。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和泰國的分子量介于3000至4000的聚醚多元醇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公告中建議對上述國家的涉案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中國生產商萬華化學集團為534美元/噸、中國其他生產商為608美元/噸。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韓國、泰國的環氧氯丙烷啟動反傾銷立案調查。
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和日本的三氯異氰尿酸(TCCA)作出反傾銷初裁,建議對上述國家的涉案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分別如下:中國為650—870美元/噸、日本為170美元/噸。

歐盟
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香蘭素發起反傾銷調查。
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出反傾銷初裁,初步裁定對涉案產品征收6.6%~24.2%的臨時反傾銷稅。
韓國
韓國貿易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苯乙烯啟動反傾銷調查。
韓國貿易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PET樹脂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作出反傾銷肯定性初裁。
巴西
巴西對原產于中國和美國的分子量在300至4500克/摩爾之間且純度等于或大于90%的聚醚多元醇,包括含最低且濃度90%的聚醚多元醇的混合物發起反傾銷調查。
巴西對原產于中國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為金紅石型鈦白粉顏料。

美國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中國、印度、韓國和中國臺灣的部分環氧樹脂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對原產于泰國的環氧樹脂發起反傾銷調查。請愿方計算了相關地區的估計傾銷幅度,中國為264.87~351.97%。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對原產于中國的硫酸錳啟動反傾銷調查。
墨西哥
墨西哥經濟部對原產于中國的硬質聚氯乙烯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決定對涉案產品征收57.63%的反傾銷稅。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伊朗和卡塔爾的氯化石蠟啟動反傾銷調查。
據涂料采購網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被海外反傾銷的,包括環氧樹脂、聚醚多元醇、顏料、鈦白粉等20多種化工品,給國內化工市場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更為嚴峻的是,這個趨勢已經持續了幾十年。1995年至2023年,全球對中國實施的反傾銷案總計1614起。其中,排名前三的申訴國家/地區分別為印度298起,美國189起,歐盟155起。在印度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化學原料和制品工業。
而后在疫情的不可抗力之下,歐洲乃至東南亞等海外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化工產業都在與疲軟的需求做斗爭,成本拔高的同時,售價卻在下滑,導致企業業績頻頻下滑。化工巨頭們為了應對低迷的需求,通過關閉生產工廠、剝離一些業務以及轉移產能方式來節省成本進行降本增效。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對海外的大量出口無疑引起了重視,這從多個國家對于我國頻頻發起針對性反傾銷措施就能看出。
如今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仍未解決,但通過拓展國際化市場來擴大外需的道路又前途未卜,可見未來國內的內銷市場仍將成為化工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如何在節流的同時,大力開源,也將成為整個化工產業破局的關鍵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