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運價格再次飆升。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顯示,運價指數實現了三連漲,上漲12.5點至1769.54點。南美和波紅兩大航線成為主要推手。波紅航線大漲11.8%,南美航線增幅9.5%。遠東至南美航線的運價短短兩周內便上漲超1000美元,兩周累計漲幅高達32.78%。
運價指數上漲近80%,十幾家船公司宣布漲價
2024年運價并未如市場預期般逐步回落,反而在這個“傳統淡季”再度掀起了新一輪漲價潮。主要原因是3、4月份是“美國線”長約的談判季,當下的推漲除了常規的季度調價外,也是為了增加簽約時的談判籌碼。
此外,BDI指數比2023年同期上漲近80%,沒有鎖定長約價格的船舶受到影響不得不漲價應對。MSC、馬士基、達飛、赫伯羅特、中遠海運、HMM等十幾家船公司紛紛發布漲價通知,涉及歐洲、地中海、北美等多條主要航線,部分航線漲幅近70%,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運價上漲最高達到了2000美元。預計從5月起,部分航線運價漲幅至少將達到3成。
MSC地中海航運:自2024年5月1日起,但最晚不超過5月14日,將對所有亞洲港口(包括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至北歐實施新的FAK費率。
馬士基:將于2024年4月29日起提高遠東至地中海和北歐的FAK費率。
達飛:自2024年5月1日(裝船日期)起,實施新的FAK費率,直至另行通知。每20英尺干箱2200美元,每40英尺干箱/高箱/冷藏箱4000美元。
赫伯羅特:自2024年5月1日起,將調整遠東至北歐及地中海之間的FAK費率。
中遠海運集運:自2024年5月15日起調升美線(美國和加拿大)GRI。
HMM:將從2024年5月15日起對所有始發地駛往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服務實施新的GRI。
以星航運ZIM:自2024年5月1日起,實施更新后新的燃油系數(NBF)水平,直至另行通知,適用于FAK(所有種類運費)貨物。

此外,五家頭部航運公司CMA CGM、COSCO、OOCL、Evergreen和PIL即將聯合推出連接亞洲主要港口與南美洲東海岸的新航線服務。搶攻運價水平最高的南美東航線,力求從中獲利。這無疑也給外貿型企業以及關聯產業鏈的眾多行業領域帶來了較高的成本壓力。
創18年新高!有色金屬太瘋狂
業內人士表示,海運運價的再度上漲,關聯到的不止是外貿企業的成本。疊加目前中東局勢的持續緊張,最終導致了運價與油價形成共振,外溢效應加劇了全球通脹的預期。這一點,從近期金屬、工業品等行業的價格也能看出。
化工市場中,外資企業掀起又一輪漲價,東麗塑料宣布,對東麗“AMILAN”PA6、PA66復合材料價格追加上調,最高上漲3元/kg(約合3000元/噸);日本東麗對旗下ABS樹脂產品Toyolac™和Toyolac Parel™調漲35日元/公斤(約合1659元/噸);寶理塑料自5月1日起對POM產品漲價0.1美元/KG(約合750元/噸);旭化成對POM漲價3元/kg(約合3000元/噸)。
此外,國內部分化工品也開始拉開漲勢。偏苯三酸酐國內市場價為25000元/噸,同比上漲101.61%;南通三菱麗陽 MF001 PMMA單日暴漲2000元/噸;鎮江奇美 CM205、CM211分別上漲500元/噸、300元/噸;ABS均價11830元/噸,較3月底上漲535元/噸,漲幅約為4.74%。
金屬市場中,僅3個多月金價就突破了500元大關,飆升至560元/克左右,黃金品牌零售價漲破700元/克;LME銅價一路飆升至近9900美元/噸,刷新了近兩年的記錄,上海電解銅現貨價格已經達到80240元/噸,刷新近18年新高;國內滬鋁2404摸高至21175元/噸的一年來新高,已從2023年6月的底部已經上漲各約20%;滬鋅從3月底的2.06萬跳漲至4月15日的2.34萬附近,漲幅超13%;華東地區錫錠市場大幅上漲,22日市場價格為281310元/噸,4月累計上漲25.05%,其中22日單日上漲6.31%;
造紙行業漲價風潮再起,木漿系產品的主導企業陸續發布調價通知,普漲200-300元/噸。
半導體行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三星公司突然宣布對其NAND閃存芯片進行價格調整,漲幅高達25%。
水、電、燃氣價格集體飆升
除了工業品領域外,不少網友發現,與自己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民用領域也在漲價,比如水、電、燃氣,食品等。
據華創證券統計,2023年至少52個市、縣上調居民用氣價格,統計范圍內的基礎居民氣價(即第一階梯氣價)平均上調0.256元/方,漲幅近10%;2024年,各地氣價聯動機制持續推進,安徽省黃山市、淮北市、池州市等多地召開聽證會或發布征求意見稿,實行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

水價方面,上海的水價經過十年再次上調,漲幅從20.2%到52.9%不等。廣州的新水價方案預計將上調近34%,類似的調整也出現在咸陽、蕪湖、南充等城市。電價同樣在調整,南方某省的季節性高峰電價上浮了84.3%。

工業生產和生活成本都在增加,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越來越多的產品在漲價了。眼下不少產業都在淡季,但卻并沒有大肆降價,無非也是在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漲。而那些仍在大打價格戰搶奪市場的企業,其實心里也明白,越是便宜就越有可能虧損,但是賣不出去可能就倒下的更快,雙重危機之下的每一次選擇都顯得格外謹慎和重要。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第一財經、上觀等,由涂料采購網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未經許可或未注明出處,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