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化工巨頭朗盛發言人表示,由于德國化工行業深陷危機導致業務疲軟,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870人,其中在德國地區裁員460人。早在今年8月份,朗盛宣布通過降本增效行動計劃應對疲軟的經濟發展階段,并通過一次性降低成本并減少投資。

公開數據顯示,朗盛集團第二季度出現虧損,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19.99億歐元降至17.78億歐元,降幅為11.1%。常規業務范圍內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從2.53億歐元降至1.07億歐元,降幅高達57.7%。第二季度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凈收益從上年同期的4800萬歐元降至-1.45億歐元。
特斯拉股價下跌近10%
此刻感到艱難的并不止化工等傳統行業,連近幾年火爆的新興行業也開始頻頻遇冷,新勢力造車龍頭特斯拉的業績也遠不及市場預期。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總營收為233.5億美元,較第二季度的249.3億美元有所下滑;凈利潤同比下滑43.62%至18.78億美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43.71%至18.53億美元。
而在衡量賺錢與否的毛利率方面,第三季度該指標為17.89%,較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特斯拉毛利率19.34%、18.19%進一步下滑,這意味著特斯拉毛利率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低于20%,也創下其近四年來最低水平。
營收下降、凈利下滑,毛利率出現史上新低……數據的不理想直觀的反饋出了下游市場的冷淡。正如朗盛集團所言,“現在沒有跡象表明下半年的需求將會出現復蘇”。再加上俄烏沖突爆發后,能源價格一直在上漲,天然氣、煤炭等舊能源的供給也出現了緊缺態勢。而眼下的巴以沖突堪稱后疫情時代的又一“黑天鵝”,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無人能夠預料。
幾十萬家企業倒閉,裁員潮席卷幾千萬人!
開源艱難的前提下,為了求生,降本成了各行各業的首選,而人力成本則成為了企業率先“開刀”的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何汽車、房地產、工業制造業乃至新興產業開啟了一輪又一輪裁員潮,今年以來已有幾十萬人被裁員,背后或許是幾十萬個家庭中的數百萬人面臨生存壓力。
化工行業,巴斯夫宣布裁員2600人,陶氏公司將在全球裁員約2000人,3M公司將在全球范圍內裁減約6000個職位,英威達宣布將裁減200多個工作崗位,拜耳CEO比爾·安德森正考慮削減管理層。
醫藥行業,今年累計已有約122家生物制藥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裁員或計劃裁員。
科技行業,今年年初以來已有403家科技企業裁員,裁員人數高達11.0721萬人。
房地產行業,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已知房企就銳減了26萬人。

教培行業,10家市值較高的K12教育企業中,六家企業近三年的裁員比例都超過80%。教培龍頭新東方、好未來員工數量從近三年最高點分別減少47%、83%。好未來三年內的裁員數量最多,達到近6萬人。
影視行業,業績持續虧損之下,華誼兄弟于近期宣布裁員,好萊塢知名傳媒公司派拉蒙宣布裁員,旗下有線電視網絡計劃裁減25%員工,同時將關閉MTV新聞。
互聯網行業,騰訊2023年一季度末,旗下有106221名雇員,比2022年末減少了近1萬人。阿里巴巴2023年一季度末員工總數為235,216人,比2022年末減少了約4000來名員工。
家具行業,浙江省家具行業協會對全省1144家規模以上企業統計,平均用工人數17.08萬人,同比下降14.2%;應付職工薪酬72.45億元,同比下降12.7%。
……
除了公布裁員數字的行業企業之外,還有很多中小型企業并沒有對外公布員工優化的情況,但部門裁撤、結構縮編等降本措施卻在悄然進行。更為嚴峻的是,寒冬中不少企業用裁員降薪等方式也沒能實現自救,在多重不可抗力之下,多個行業市場冷淡,終端消費者的消費降級,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業績下滑和重重負債中黯然離場。
據公開數據,2023年至今,涂料化工企業倒閉注銷近3萬家,其下游船舶、汽車、房地產、家具、電器等多個行業也陷入深淵,在近一年時間里,倒閉破產數量合計超過50萬家,這也就意味著千萬人失業。無論是被企業裁撤,還是企業倒閉導致員工被迫失業,最終的結果都是打工人“無工可打”。在人才市場擠得爆滿之時,連外賣快遞網約車行業都嚴重過剩,也就說明根本沒有能夠保底的行業和企業。行情的洗牌仍在繼續,失業的人群也在日益加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