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離岸人民幣匯率失守7.3整數關口,主要原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美國加息導致美元走強,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對人民幣形成壓力。且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許多國家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人民幣相對走強。

進口成本增加,4000多萬噸進口原材料將貨緊價揚
匯率變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而對于原材料進口型行業和外幣負債高的行業無疑是負面的沉重打擊。涂料采購網梳理得知,石化、基礎化工行業位居了我國進口金額較大的原材料品類,且同時也是外幣負債高的行業,可謂是雙重夾擊。
由于人民幣貶值會提升折算成人民幣價格的原材料成本,將導致化工行業采購進口原材料時成本激增,尤其是對于那些依賴進口商品的高端消費品市場。據公開數據,2022年我國多種化工原材料是進口采購的,其中40多種原材料數額較大,全年進口量累計超過4300萬噸。PX、甲醇等進口量超過1000萬噸,乙烯、丙烯、苯乙烯、純苯等進口量超過100萬噸。

雖然我國20多種化工產品產能高居世界首位、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布局,但同時,我國化工行業的產業結構主要集中在低端層次,高端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裝備及尖端技術方面嚴重依賴國外。工信部數據顯示,在130多種關鍵基礎化工材料中,我國32%的品種仍為空白,52%的品種仍依賴進口。如高端電子化學品、高端功能材料、高端聚烯烴等,難以滿足經濟與民生需求。
也就是說,4000多萬噸進口化工品或將面臨成本提高的考驗,而年初以來海外化工巨頭持續漲價的行為也透露出一個信號,貨緊價揚的搶購將推上新一輪價格提漲,進口型企業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出口數據承壓,外貿轉內銷將加劇火爆競爭
匯率貶值帶來進口原材料成本提高的風險同時,本應是利好出口型企業的,但目前的情況卻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據海關數據,7月,我國進出口3.46萬億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萬億元,下降9.2%;按美元計價,今年7月份我國進出口4829.2億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億美元,下降14.5%。而在化工行業,2023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出口金額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出口16,634億美元,下降3.2%。
出口數據承壓,意味著我國化工等工業品的生意不佳,這對于國內以出口為主業的化工企業而言,是晴天霹靂般的存在。從規模來看,有機化學品以及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兩個分類的出口金額規模最大。

從具體產品來看,出口占比超過30%的產品主要包括橡膠助劑、鈦白粉、聚氨酯、染料、磷化工、肥料等產品。尤
其是促進劑、防老劑、硫酸銨、磷酸二銨、聚合MDI等產品出口占比較高,達到50%以上。

據公開資料,我國出口的化工品主要集中在烯烴、芳烴、化纖、煤化工等領域,不乏乙烯、丙烯、正丁醇、PX、二甲苯、雙酚A等多種基礎化工品。2022年,我國出口的重要化工品中,前40種累計出口約2000萬噸,其中,醋酸、滌綸長絲、瓶級PET、PTA等化工品出口超過100萬噸。
千萬噸化工品將銷往何處?外貿轉內銷是重要的方向之一,但海外歐美市場都在縮水之時,國內的市場是否能夠容納本就過剩的化工行業持續加碼的產量呢?僧多粥少的市場愈演愈烈,也就意味著化工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份額攻堅戰的輸贏,已經與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命運,牢牢的綁在了一起。
人民幣貶值后續帶來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會傳導到國內市場,可能導致物價上漲,帶來輸入型通脹的影響,加劇整個工業領域的壓力。
那么如何化解當前的困境?首先是海外高端原材料“卡脖子”方面,目前國內涂料上游的原材料領域已經有所精進,不僅可以達到外資80%-90%以上的性能,還可以結合本地的溫度濕度環境和特點,進行定制化的服務,盡管還無法徹底取代外資品牌,但這條路的開拓無疑給國內的原材料企業指明了方向,也將刺激國內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
另外,在國內外下游市場仍復蘇緩慢且化工行業嚴重過剩的行情下,涂料化工行業的重點也將由“攻擊”轉變為“防守”,求穩的心態之下,能夠“不下牌桌”,不被淘汰,堅持熬過寒冬,用品牌實力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就是最大的勝利。

(本文由涂料采購網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未經許可或未注明出處,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