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股市周一全線大跌,散戶概念股瘋狂踩踏。截至收盤,美股均連跌兩日且創約兩個月來最大跌幅。
截至當地時間8月22日收盤,道指跌643.13點,跌幅為1.91%,報33063.61點,創6月16日來最大單日跌幅和兩周低位;標普500指數跌90.49點,跌幅為2.14%,也創6月16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報4137.99點,至兩周新低。納斯達克100指數收跌2.66%,創6月28日來最大跌幅。

從盤面來看,標普500指數11個板塊“全軍覆沒”,信息技術和通信服務這兩個以科技類股為主的板塊表現最差,收跌約2.7%。金融、房地產和工業板塊跌約2%,能源板塊跌超0.2%。
海外股市方面也出現軒然大波,英、美、歐、德、法等市場全線殺跌,地緣政治沖突升級與能源危機共同作用下,全球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
300多年最慘紀錄誕生,英、美、歐、德、法股市大幅“殺跌”
本周一,據英國公布的最新修正數據顯示,該國在2020年首當其沖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沖擊,錄得300多年來最大的產出降幅,并且降幅比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都大。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1%。根據英格蘭銀行的歷史數據,這比英國國家統計局之前的任何估計都大,也是自1709年英國遭遇“大霜凍”以來的最大跌幅。受到這一數據影響,英國股市出現了較大殺跌,英國富時250指數低開低走。

歐洲方面,歐洲主要三大股市周一齊跌。歐洲斯托克50指數大跌1.5%以上,德國DAX30指數一度大跌超2%。歐洲央行預計,歐洲央行將在9月份把基準利率提高50個基點。

美股同樣面臨著較大壓力,周一盤前期指的表現也較弱,幾大期指跌幅都接近1%或超過1%。美股盤初走低,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隨后跌幅繼續擴大。截至11:30,納指跌2.19%,標普500指數跌1.73%,道指跌1.39%。

截至收盤,英國股市跌0.22%,法國股市跌1.80%,德國股市跌2.32%。其中,以工業股為主的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受汽車股拖累表現最差,最大能源企業尤尼珀股價大跌7.7%。
市場行情方面,WTI原油日內跌近4.0%,布倫特原油跌近4%。供應危機愈演愈烈,歐洲天然氣期貨飆升20%,并將美國天然氣漲幅推高至5%以上。ICE英國天然氣期貨尾盤漲超15%,TTF荷蘭天然氣期貨尾盤收漲13%,盤中曾漲超20%至295歐元。德國未來一年電價尾盤漲超16%,盤中曾漲24%,續創歷史新高。美國天然氣期貨盤中漲近7%,收漲近4%,盤中和收盤均創2008年來新高。
天然氣、煤炭、原油持續供應緊張,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分析人士認為,俄烏沖突至今已進入第6個月,天然氣價格持續大漲,能源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在增加,滯脹風險再度加大。由于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社會在能源危機中“越陷越深”,無論是國際原油、天然氣、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供應緊張,還是電力等二次能源的被動承壓,都給全球的工業企業和居民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原油期貨小幅收跌,“未來可能隨時減產”
由于供應緊張的擔憂再度出現,原油價格脫離了盤中低點。國際油價跌超4%后跌幅大幅收窄約4美元。WTI9月原油期貨收跌0.54美元,跌幅0.59%,報90.23美元/桶。布倫特10月原油期貨收跌0.24美元,跌幅0.25%,報96.48美元/桶。

原油期貨小幅收跌,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9月期貨價格下跌54美分,收于每桶90.23美元跌幅0.6%,盤中一度低至每桶86.60美元。新的近月10月合約收于90.36美元,下跌8美分跌幅近0.1%。洲際交易所歐洲期貨交易所10月布倫特原油期貨下跌24美分,跌幅近0.3%報96.48美元/桶。
在周一國際原油市場因為伊核協議進展大幅走弱之時,沙特能源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王子明確向市場傳遞出“未來可能減產”的信號,推動油價反彈。其還表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其盟友在其合作宣言中有“承諾、靈活性和手段”來應對市場挑戰,包括“隨時以不同形式”削減產量。
美國天然氣價格續創14年新高 歐洲天然氣飆升20%
隨著美國天然氣價格飆升至新的14年高點,天然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供應進入冬季緊張趨勢,當地時間周一(8月22日),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飆升,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一度大漲21%,德國電力價格首次突破700歐元關口,達到創紀錄的創紀錄的710歐元/兆瓦時。
俄氣公司宣布將于8月31日至9月2日暫停通過北溪1號管道的天然氣供應,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情緒,荷蘭TTF天然氣9月合約價格連續第三天創出歷史新高,合約價格報287.2歐元/兆瓦時,較上周五收盤價上漲了17.44%。創年初俄烏沖突以來的新高。盤中曾漲超20%至295歐元,也創52周新高。

煤炭期貨合約上漲5.1%,達到創紀錄的335美元/噸
受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影響,歐洲多國已重啟煤炭發電,由于歐盟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因此各成員國只能轉向其它市場搶購煤炭,這也加劇了市場上的競爭,推高了價格。21日,歐洲明年交付的煤炭期貨合約價格上漲5.1%,達到創紀錄的335美元/噸。
歐洲方面,歐盟對俄羅斯煤炭的禁令已經正式生效,歐盟每年進口的煤炭中有45%來自俄羅斯,而發電和取暖方面的動力煤有70%從俄羅斯進口。重啟煤電疊加持續高溫導致用電量新高,煤炭需求增加。
亞洲方面,供減大于需減,格局趨緊。全球進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消費得到抑制,日韓等鋼廠由于虧損檢修范圍增加,原料煤用量減少,且亞太地區高溫變化小于歐洲,焦煤需求減少,動力煤需求維穩。部分跨界煤種補充,整體亞洲煤炭需求減少。
全球工業受到重擊
在歐洲氣價和電價飆升之際,一系列連鎖反應正接踵而至。過去一年,由于電力成本飆升,生產商不能滿負荷生產,歐洲地區的鋅和鋁冶煉產能已經減少了約一半。鋼鐵、化肥和鋁等能源密集型行業正被迫關閉工廠或轉嫁不斷飆升的成本,對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發電至關重要的材料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過去一年,歐洲已經失去了大約一半鋅和鋁的冶煉產能,還有更多產能可能即將被關閉。歐洲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氮肥產能已經喪失。能源危機正在擊垮全球的工業領域。
依賴天然氣來生產關鍵營養物質的歐洲化肥公司,現在不得不再次削減業務。
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制造商Riedel也準備關閉停產。因為在玻璃行業中,熔化玻璃的熔爐必須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一旦冷卻就會導致生產設施損壞。
歐洲最大的冶煉廠之一荷蘭Budel 冶煉廠因能源成本上漲,宣布從9月1日起,它將進入維護和維修狀態,“直至另行通知”。
斯洛伐克鋁業計劃將工作擱置到 9 月,該企業年產能為17.5萬噸,由Norsk Hydro擁有多數股權,冶煉礦石以生產金屬鋁是最耗能的工業過程之一。
在這場危機面前,全球的居民個體也沒能獨善其身。天然氣供應緊缺引發電力價格飆升,歐洲電力市場基準、德國未來一年電價周一盤中一度暴漲24%至每兆瓦時710歐元,再創盤中新高,收盤時漲幅收窄。歐洲電力系統均價為每兆瓦時322.28歐元,其中立陶宛以每兆瓦時571.88歐元的價格領先全歐,德國、瑞士、法國等國家緊隨其后,價格都在550歐元每兆瓦時以上,丹麥目前的電價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一次能源價格飆升,企業成本上升。供電量嚴重不足,工業企業無法正常運行。多種產品物貨緊價揚,繼而導致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加劇通脹行情,危及到眾多行業的生產運行乃至人們的生活。而對于化工人而言,未來“能源三巨頭”產業鏈上的原材料都將面臨貨緊價揚的危機,唯有合理備貨、減少負債、保證資金鏈完成,才能最大程度上保住企業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