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去年8月份一刀切的呼聲同樣引起各地政府的注意,四川、山東、海南緊急叫停環保整改“一刀切”,對環保不作為、亂作為嚴肅問責。
2017年8月9日四川成都市委辦公廳、成都市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扎實做好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的緊急通知》,要求對涉及污染的企業要分類處理,決不能簡單一關了之。
山東省份緊隨其后發出通告,對環保不作為、亂作為嚴肅問責,對違法者依法打擊,不能簡單一關了之、一拆了之。山東省淄博市讓1500多家“散亂污”企業通過驗收恢復了生產。
環保執法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拆除、關停,善后工作不到位,使本來意義重大的“保衛藍天行動”變成了無數中小民企的哀號。企業不易,能在環保嚴查下生存下來的企業更不易。在這場“一刀切”式的風暴中,又有多少合法企業被“錯殺”。
比如去年僅是京津冀地區就有超17.6萬家的“散亂污”企業9月底前被全部關停。

包括今年3月份,河北廊坊地區把粉末涂料列為VOC排放涂料列入大氣污染治理的對象,有部分粉末涂料廠因被當作VOC排放涂料生產企業而限產停產,未免有失公允。
而在化工大省江蘇,到2018年底前關停并轉的企業多達2000家,到2020年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50%以上。僅無錫計劃關停的化工企業就達到255家。
近幾年來“環保”一直是國家的重頭戲,在這場殘酷的風暴中,企業大面積關停、工人停工失業、原材料也經歷了一番暴漲...如果一味地應付檢查、督查采取“一刀切”式的做法,藍天碧水會以普通百姓和底層工人的眼淚作為代價收場。在當今大環境中,環保督查不僅要看到污染企業的關閉數量、一時的治理效果,也要看到關停是否精準、施策是否長遠,更要關切企業背后所承載的經濟、民生。


